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灣區青年說》第二集——譚耀宗

2019-03-11 14:02:52来源:作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日前受邀參加大公文匯全媒體《灣區青年說》欄目拍攝,與在京港生面對面交流,暢聊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及港青北上發展追夢等熱點話題。

《灣區青年說》第二期,請來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與在京港青王柏榮、陳貴和,讓我們來聽聽看他們聊了些什麼。



【香港年輕人忌短視,應該看長遠】

Q1:

王柏榮:我們都一直很關注也想了解更多關於青年發展的問題,正好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之年。不知譚Sir如何看香港青年遇到這樣機遇的時刻,如何配合國家發展的大機遇,找准自身定位,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呢?

譚耀宗:

這個問題請教我,不如我想問問你們兩位,因為你們在香港讀書,又來內地讀書,然後工作,香港很多青年和你們不一樣,他們之中很多連回鄉證都沒有,不是很想來內地,可能來旅遊還好,但是工作和讀書,他們會有更多其他考慮。但我覺得,今時今日,身為中國人對國家發展不了解,很吃虧。外國人都來中國,也很關心在中國發生的事。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么會這樣。可能有些香港年輕人長期對此沒什么認識,培養不到感情,可能就會出現這個問題。國家很重視青年一代,特別是香港的青年。差不多每次我們見到中央領導人,他們都說,我們要如何幫助港青,令他們對國家有更多認識了解,幫助他們就業、創業,非常關心。無論中央政府還是特區政府,都特別希望能給多點機會給年輕人,所以現在對年輕人非常重視,不過問題就是如何促使年輕人和你們一樣,做出改變。

在京港生陳貴和(左)與王柏榮(中)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右)

Q2:

譚耀宗:在你們的朋友、同學裏,他們會不會覺得,你們選擇了這條北上的路,令人不解,甚至不認同你們?

王柏榮:

我覺得要分兩部分看,一部分是在香港讀本科或者研究生的香港同學,他們會感興趣,覺得好奇,會覺得原來還有這樣的經曆和體會。另一部分香港的同學和朋友,他們都會覺得新奇,但是他們更看重工資水平,覺得是不是內地工資很高,或者有明確的事業發展路線。我通常都會回答,不是的,其實工資不高,他們就會問,為什麼要去。但我覺得,這正是有趣的問題,我見到越來越多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同學,他們聽完,會覺得這個體驗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回香港、在大灣區還是來北京,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積累。返回香港,也能幫他們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

陳貴和:

我們看法類似。我自己讀書的經驗,我是屬於「先行者」那一批,06年就來了北京讀書。當時很少香港同學來內地發展,我自己先讀法律,再讀國際關係。法律對我來說是求生技能,國際關係是一種格局。其實來北京讀書就是一種格局。在視野上,我覺得在北京受益匪淺。我也希望接下來可以看看如何讓更多港青來內地讀書。

譚耀宗:

我自己覺得,香港人需要對內地多一點了解,而且香港缺乏一種人,就是了解內地,認識香港,兩邊都搞得定。我覺得這個是未來很重要的。同時,來內地讀書,認識的同學形成的人際關係網絡,對於自己今後的發展也很重要。所以我有時建議香港年輕人不要太短視,應該看長遠,來內地讀書認識的朋友,或許在日後創業、就業,都能提供一些信息。無論做生意還是從政,都需要了解內地,了解國情。所以不要那麼急功近利,視野看遠些,看到發展趨勢,就有機會成功。

【建議港青投身國際機構 講香港故事】

Q3:

陳貴和:其實我和柏榮在北京讀書,後來都有在政府部門掛職或實習的經驗,最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裏,有強調鼓勵內地畢業的港生,從事政府工作,不過還有一些方面沒有提到,比如參軍,或者港澳同胞在內地做社區、做社會服務等。這一方面不知道譚Sir怎麼看。

譚耀宗:

其實我很贊成,我們民建聯之前就提過,可不可以讓香港青年返回內地做公務員,你們現在是掛職、是實習,能不能讓他們直接做正式公務員呢?我們提了這個建議,有關部門回覆,是可以的。我們也希望給香港青年做外交工作,我們認為我們語言能力沒問題,而且我們希望通過參與外交工作拓寬國際視野,就像你們現在在讀國際關係,你們讀完後有機會參與外交部工作,這個機會是非常好的。加上你參與之後,你熟悉香港,可以介紹香港的「一國兩制」,講講香港故事。

還有我們國家參與了很多國際組織,比如陳馮富珍,曾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要有國家支持才能做到這個工作。我們也提議讓香港年輕人參與國際機構,我們有對東西文化都了解的優勢,我也希望,能通過加入到這些國際組織,介紹香港,介紹香港年輕人。這個我之前就提過,這次也會提出相關提案和建議。

Q4:

王柏榮:粵港澳大灣區有那麼多城市、制度、規則,當中融合、配套,包括資金、人才、物流等,會否遇到很多困難,應該怎樣解決呢?

譚耀宗:

有差異才會有進步,香港「一國兩制」,和其他城市很多東西不同,貨幣、法律體系、獨立關稅區⋯⋯這些優勢讓我們成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有不同,就有需求,而大灣區加大了發展空間,機遇也因此多了很多。我們要明白,這是香港的一個發展出路,特別是年輕一代。有些人會覺得香港「被規劃」,我覺得他可能是誤解,又或者眼光狹隘。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把優勢融合進去,就會有進一步發揮的空間。所以,我覺得年輕人要有視野和眼光,要有理想,不要怕困難。

【港人自己要不斷進步】

Q5:

陳貴和:我想問最後一個問題,關於香港未來展望。譚sir如何看香港未來20年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扮演什麼角色。

譚耀宗:

我們已經回歸22年,這22年裏,能看到中央非常重視香港,承諾「一國兩制」未改變。香港有「一國兩制」,我相信國家的政策不會隨便改變,過去說的50年不變,已經過了22年,再過20年,依然不會變。但再過20年,國家發展的情況又會不同,最重要的是國家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我們的經濟才會再上一個台階。當我們再上一層台階,環境又會有變化,內地和香港的差距會一路拉近。問題就要看我們,我們會不會接著努力,不斷向前發展,還是滿足現狀,這樣不做,那樣覺得不行,拖政府施政的後腿。現在特區政府很多事情都是在規劃未來,比如明日大嶼,填海也是擴張空間的一個辦法。香港也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我覺得現在在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香港的未來而做。如果我們只是滿足現狀,是不可以的。我舉個例子,香港的八達通,是最早有的電子支付方式,不用找錢,一拍即付。誰知道現在被人追上,內地的電子錢包,比八達通方便好多,使用範圍更廣。如果我們當年不斷提升八達通,可能我們已經走在前面,這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我們自己要不斷進步,國家給了我們機會,我們就要珍惜這些機會,發揮自己所長。20年後,我們只會發展的更好,因為國家好。國家持續穩定,過了20年後一定會很不同。「國家好,香港就更好」,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對未來20年的香港,我自己有信心。

對談結束後,三人自拍留念

(根據對談錄音整理,有刪改)

大公文匯全媒體中心製作

责任编辑: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