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一座城市和一条街道几乎同时诞生,城市叫哈尔滨,而这条大街历经数次更名,1928年,被永久地定名为“中央大街”。而距离中央大街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的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则坐落着世界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中央大街:百年老街焕发时尚光彩
中央大街花车巡游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亚洲最长、中国最早的步行街,是全国首批十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马路方石路面宽10.8米。整个步行街区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公益型建筑艺术博物馆,有“汇百年建筑风格 聚世界艺术精华”之称,其主街和辅街的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为天然展品,对游人开放。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现有各类历史建筑6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建筑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在中央大街却仅仅用了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形成了,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中央大街整条街由方石铺成。铺路用的方石每块长18厘米、宽12厘米,其形状大小就像俄式小面包一样,石面呈浑圆形,精巧、密实、光亮、圆润,在中外道路史上极为罕有。据说,当时的一块方石价钱相当于一块银元。整条街大约铺有方石87万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中央大街老街音乐汇
中央大街常态化音乐演出活动“老街音乐汇”,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开演至今,累计演出700余天、4000余场,1000万人次市民游人享受到饕餮音乐盛宴,成为响彻“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夜晚的一道靓丽风景。
中央大街花车巡游表演
2018“老街时尚巡游”活动于6月8日在中央大街启动,时间从6月8日起至10月7日结束,每逢周五、双休日及节假日(17:30-18:30)在中央大街进行巡游,预计演出45场。巡游队伍由“炫彩花车 ”“劲舞风情 ”“最燃COSPLAY ”“异域国度”“焕采霓裳”五大主题组成,美丽迷人的北方名模、高大帅气的老街仪仗队及造型逼真的动漫人物与华丽高贵欧式花车相互衬托,更加彰显老街独具魅力的异域风情。
中华巴洛克: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部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47.23万平方米。这里是哈尔滨18处历史文化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20世纪20年代,道外区民族工商业者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民族工商业者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财富的炫耀,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将巴洛克建筑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中,创造出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音译,原词的含义是不规则的珍珠,指奇形怪状之美。巴洛克建筑兴起于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公认的最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主要特点是造型宏伟、装饰豪华。
“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其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表达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从2007年开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对街区内的老建筑进行修缮,修缮后的街区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体验、住宿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化旅游商业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