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人大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两座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全面推进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快时期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明行业”。哈尔滨做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始终位列中国冬季冰雪旅游最热城市之首,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前列和全球避暑名城百强。中国旅游研究院大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哈尔滨高居国内跨省市旅游热门目的地第2位,居民来哈旅游意愿达到17.60%,二季度继续保持较强的旅游吸引力,排名十大跨省市旅游热门城市第6位。
总体上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1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39.1亿元,成为哈尔滨第二个超千亿产业。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712.77万人次,是2012年的1.52倍,旅游总收入1177.47亿元,是2012年的2.12倍。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085.9万人次,同比增长9.3%;总收入655.1亿元,同比增长14.0%,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的拉动下,2016年以来,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年均15%以上的快速增长,稳居东北四大机场之首。今年上半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再创新高,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09.7万人次。
(二)旅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创新整合“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我市旅游“冬强夏弱”的结构特征得到根本性改变,实现了从冬季旅游的“一枝独秀”到冬夏“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全面升级,冷资源和绿生态充分释放,夏季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244.3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510.9亿元,增长了2.1倍,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
(三)旅游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25家,增长了75%,新增旅行社184家,增长了53%,有13所高等院校和8所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全市推进亿元以上旅游产业项目26个,累计吸引投资960.4亿元,万达文旅城、波塞冬海洋王国等一批体验式、休闲式旅游项目进入市场,成为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四)旅游市场秩序持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法》,积极开展《哈尔滨市旅游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并发布实施了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购物商店等企业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加强全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投入6000万元建设了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逐渐完善了三级旅游投诉网络和投诉处理机制,旅游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五)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旅游局更名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等职能。相继召开了全市旅游产业项目推进大会、加快旅游业发展工作大会、全市旅游工作现场推进大会和全市旅游综合监管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二、我市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一)稳固冰雪旅游领先地位,加快“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冰雪旅游是龙江和哈尔滨旅游的核心品牌。我们按照省里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打造全国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的目标努力打好冰雪牌、念好冰雪经。一是推动冰雪旅游向全域发展。这几年,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思路,发挥“冰雪节”品牌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推动冰雪旅游量增质优,冰雪旅游成功从景区景点走向整个城市,去年在城区重要节点、广场和出入城口就建设大型冰雪景观35处,营造出满城冰雕雪塑的欢乐氛围。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增长极,完成了从单极旅游向文化、体育、教育、经贸等多极拓展,实现从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向全民共建共享转变,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域发展,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冰雪旅游成为国家对外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二是精细高质量产品供给。我们紧紧抓住产品这个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牛鼻子”,在“深、精、特”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几年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艺术游园会等传统产品不断升级,去年这三大景区总用冰雪量36万立方米,制作景观340个,娱乐项目58个,规模体量、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都迈上新台阶,门票总收入突破了4亿元。为让冬季旅游更具吸引力,我们还深入开发伏尔加庄园、呼兰河口欢乐冰雪世界、万达室外主题乐园等景区冬季旅游功能,推出系列“新字号”项目和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一些文旅产业项目的陆续达产,波塞冬海洋王国、英杰温泉小镇、大顶子山温泉等四季旅游产品也逐渐丰富了冰雪旅游的支撑载体。这些高质量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冰雪优势,2017-2018年冬季,我市冰雪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三是全面推动冰雪旅游创新。创新成为我市冰雪旅游持续火热的源头活水。2014年,在香港成功举办的“香港哈尔滨冰雪节”,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冰雪旅游的影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冰雪大世界市场化经营成效明显,游客数量和收入都屡创新高,去年冰雪季,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10万人次,实现收入3亿多元。持续推进世界城市冰雪旅游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冰雪旅游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哈尔滨和龙江冰雪旅游强市、大省地位。同时,这几年我们还采取政府以补代奖、企业让利等形式,积极开展旅游惠民、利民活动,一些重点景区都实行了针对市民群众的门票打折活动,实现了市民受益、景区收益双丰收,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双提升的效果。
(二)全力推进避暑旅游发展,促进“绿水青山”成为新的增长极。哈尔滨发展避暑旅游有鲜明特点和供给优势。从2011年开始,哈尔滨就依托城市欧陆风情的特色和生态化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避暑旅游。一是打造避暑旅游品牌。和冬季相比,我们的避暑旅游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核心吸引物,在这种情况下,从2012年起,我们整合资源,攥成拳头,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全新推出了“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品牌,使湿地节、啤酒节、哈夏音乐会等以往一个个分散、孤立的活动串珠成链,形成了整体规模效益,夏季旅游总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清新凉爽的“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品牌逐渐广为人知。今年的啤酒节,为增强群众参与性和扩大影响力,我们大胆创新,首次取消了门票,并在道里、香坊等6个区成立了分会场,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喜爱。二是加快湿地旅游发展。围绕3002.68平方公里,特别是市区内282.93平方公里的广袤湿地,先后开发建设了太阳岛、金河湾、呼兰河口等核心湿地景区。2015年开始,我们按照省市提升湿地旅游形象和品质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景区道路、航线、公共交通等设施建设。目前,我市湿地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一些湿地景区在旺季接待游客日均超过10000人次。三是推动避暑旅游要素完善。重点提升了观光、休闲、体验、功能4类产品质量,推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等八个哈尔滨系列旅游产品,在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中创新服务供给,不断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好产品来吸引外部需求。从2014年起不断加强宣传,倾力打造“哈埠菜”品牌,大力推广29家“哈埠菜特色饭店”和155道“哈埠菜”,锅包肉、杀猪菜等传统美食和民间特色餐饮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旅游商品也不断发展,“麦秸画”、“尚冰”等系列原创旅游商品渐成品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冰雪大世界、伏尔加庄园、万达文旅城等一些景区都打造了各具特色的驻场演出。这些要素的不断完善,使我们夏季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都不断提升,去年6-9月,全市接待游客3197万人次,形成了避暑旅游新高峰,“绿水青山”正逐渐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旅游+”实现新跨越,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速。这几年,哈尔滨市一直坚持把产业融合作为调结构、促增长的突破口,特别是大力发展“旅游+”,成效明显。一是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打出“组合拳”,推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近两年,中央大街的日均客流量增加近10万人次,主要商圈的客流量同比增长15%以上,工农业旅游人数倍增,旅游季演艺质效有很大提升。薰衣草庄园、体验农场、旅游分时度假地产以及研学旅游、健康养老旅游产品等也纷纷涌现。借助中俄博览会、农博会等展会以及中俄文化交流周、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大力推介哈尔滨“旅游+”新产品和新项目,推动城市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让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增值。二是助推新兴板块崛起。融合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香坊加快从工业老区向旅游新区转变,城区东南板块“旅游黄金廊道”初具规模;道里区重建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推出犹太老会堂音乐表演,南岗区恢复和平艺术、亚细亚电影院原貌,使百年历史老建筑焕发生机活力。平房区、松北区借助“旅游+”,高效对接传统产业和现代科技,以工业、生态为主的区域旅游带正为哈尔滨新区起步腾飞注入新动能。通河、宾县、尚志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市)也正逐渐成为我市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加快文化旅游大项目建设。近几年来,哈尔滨市积极引导多种投资主体,一批旅游大项目先后落户哈尔滨。我们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抓紧有利时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去年实际完成投资达到306亿元,一批体验式、休闲式旅游项目达产达效。万达文化旅游城室外主题乐园去年(营业时间4个月)接待游客88.1万人次,收入1.1亿元,今年冬季又利用主题乐园的场地举办了首届万达冰灯大世界,运营82天接待游客56.8万人次,实现收入5811.4万元。波塞冬海洋王国(一期)去年(营业时间5个月)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二期正在建设的海洋世界(极地馆和海洋馆)今年也将建成投入运营。随着这些旅游大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将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四季旅游消费链,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
(四)更加注重宣传和营销,全面塑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形象。这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全面加强宣传营销的部署要求,构建完善了“1236”营销推广体系,把营销推广放到更高的层面、更重要的位置来谋划。一是加强城市整体形象宣传。连续在《新闻30分》、《朝闻天下》等央视黄金时段推出城市宣传片,全面宣传“冰城夏都”旅游形象,每年带来近百亿人次的收视率,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邀请包括国内外重要侨领、北京旅游文化时尚界企业家、全国百强旅行社、航空企业代表以及境内外媒体等来冰城踏线采风,全面推广“万顷松江湿地哈尔滨”、“冰雪之冠上的明珠”等旅游营销主题,引起国内特别是南方市场的强烈关注。二是强化新兴媒体宣传营销。广泛运用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等既经济又实用的方式传播城市形象、主题产品和经典线路,不仅增加了受众面,还增强了体验性和吸引力。2017年,利用新浪微博、哈尔滨旅游微信及新华网客户端等线上渠道发送各类话题、资讯,曝光量达到34.7亿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是全面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国内外市场开发,5年来以俄罗斯、港澳台、韩国、东南亚为重点开展公众推广、发展论坛和主题营销,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和交流活动110多次,组织本地产品对接会和外地产品推介会达到100多次。同时,还利用各种旅游推介联合体、深哈合作平台、省市协作等方式,召开夏、冬旅游推介会,全面拓展哈尔滨的影响力。由点到面、从形象到产品的积累式营销使我市旅游客源市场得到有效拓展,5年来国内游客年均增长达到8.9%,入境游客在2015年结束近10年的负增长,这两年持续保持增长势头。
(五)持续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旅游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几年来,我们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和文明旅游工作,推动旅游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建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的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完善三级旅游投诉网络处理和东北四城市旅游质监长效合作等工作方法。几年来,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冬季”、“暑期”、“哈亚雪线”等专项整治10余次,共检查旅游企业783家、导游员2321人次,查处违规案件103起,重点打击了“黑车”、“黑导”、“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行为,旅游市场秩序监管进一步加强。去年,针对雪乡旅游舆情事件,我们在重拳整治相关违法企业的同时,也加强了行业自律,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培训,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认清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珍惜全市上下努力形成的宝贵旅游品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出发点,下功夫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改版升级了哈尔滨市旅游营销平台,松北香格里拉、凯宾斯基、喜来登、敖麓谷雅等一批高标准建设酒店建成投入使用,近两年来新增客房3500多间,床位5600多张,不断满足游客“便利化”需求。3年来新(改)建旅游厕所323座,厕位3717个,我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城市。三是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效能。加快实施“放管服”改革,创新导游证管理制度,用实招提升旅游服务效能,2017年核发电子导游证9923个,全部实现零见面、零收费、即时办。 几年来坚持开展“文明旅游龙江行”、“文明与旅游同行”等主题活动,强化“三行教育”宣传、组织“双美双佳”评选,不断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连续开展宾馆服务人员和导游员大赛,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不充分,旅游业发展规划同城乡发展规划、市政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市政交通等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制约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快速增长的旅游人数以及广大游客维权意识的增强,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产品以及引导游客理性消费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急需完善。
三是产业间融合的辐射效果、助推作用还不明显,养老、体育、教育等旅游业态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未来三年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未来三年,我们将紧紧依托我市整体生态化优势和欧陆风情城市独特风格,按照创新发展冬季冰雪旅游,培育壮大夏季避暑旅游两条主线,构建城景一体、区县联动旅游大格局、发展多点支撑、多级融合旅游大产业,加快建设世界冰雪旅游文化名城。
(一)实施“135”战略。把握1条主线,把旅游业打造成哈尔滨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实现3个跨越,以推动产品升级和完善服务体系为基础实现跨越,让“哈尔滨+”成为引领全省旅游发展的新动力;以中俄旅游大力促进为契机实现跨越,建设东北亚地区的休闲旅游核心地;以持续推进世界冰雪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实现跨越,将哈尔滨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促动5大转变,使旅游产品向互动性转变;使旅游产业体系向新业态转变;使旅游服务向标准化转变;使旅游开发向系统化转变;使旅游运营管理向智能化转变。
(二)构建“125”的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三年,逐步构建“125”的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哈尔滨都市旅游核心区;松花江黄金旅游发展和哈亚冰雪生态两个旅游带;以区域旅游资源为主建设哈尔滨新区、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五个特色旅游功能区,形成“一核引领、两带串联、五区联动”的旅游空间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