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透彻!他专研宗教四十年,呼吁社会“谈宗色变”之风,不再刮起!

2018-07-30 10:25:0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2018年是弘一大师出尘100周年,百年前的弘一法师身为时代先锋、教界楷模,颇为大公报关注,大师与大公报结下深厚的友谊。追古思今,百年后大公报新媒体平台大公网携手中国网等单位,联袂主办《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纪念弘一大师出尘一百周年系列活动。7月23日,弘一大师出尘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式在大公网举办,来自政界、学界、宗教界、书画界、艺术界等嘉宾领导雅士云集,共同缅怀弘一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对于“弘一精神”的觉悟与反思,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活动启动式上,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发表致辞,并对弘一法师的一生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卓新平教授发表致辞

卓教授首先谈到,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面对数千名中国留学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然而,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绝大多数人都在想着快速做成一件事,想要一步登天。但是又缺乏耐心,做什么事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所以最终一事无成。而百年前的弘一大师则不同,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极认真”的一生,即便是出家后,也选择了最为严苛的“律宗”,并终成一代高僧。

同时,卓教授还表示,对弘一法师一直都保持非常崇敬的心情,由于时代距离,平时主要是通过阅读他的一些著作,听过他的一些传闻来认识他,而感性的认识则是经由影视剧作品——《弘一大师》。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和不断去思考的便是是大师出尘百年,面对现实应该有什么样的反思和启迪?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来说,“诗”跟“宗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二十世纪知识界的一大谜就是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尘?这个问题到直至今日依旧众说纷纭,没有解答。如若真要解答,还需回到大师本身,并提出了他个人理解的大师人生。

1907年,李叔同(左)于东京春柳社演出“茶花女”一剧,时年28岁。

一、“凡尘人生”、“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

卓教授认为,弘一大师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凡尘人世。同许多人一样,这个阶段李叔同有他的寻觅、他的品鉴、也有他的迷惘。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一条道路,即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艺术人生。于是,他海外求学成为了一名留学生,把西方许多艺术精华,例如西方的音乐、绘画、戏剧,包括西方的文学引入中国,而且身体力行。这是他在文化方面的一个独特、典型的表现。在这方面,李叔同当时既是首创者,也是力达极致者,这是李叔同的精神。在近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李叔同先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世俗生活中到达了顶峰,一般人很难到达的一个境界。但是,李叔同先生并未因此停止他的追寻,于是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宗教人生,也是他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

二、一声“弘一大师”,一生结出的善果

卓教授表示,宗教人生,是弘一大师唯美升华自我,到达真正的自我,并且超越自我的信仰的境界。此后,他作为超凡脱俗的形象,便成就了今日我们心中敬仰的弘一法师。这个发展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他一生经历的积累,是他一生精神探索结出的善果。

三、我们,失去了像他一样的“极认真”

卓教授还谈到,弘一大师一生体现三个字——极认真。他出家后选择了律宗。戒律是最严的,一般人很难达到,在这方面弘一法师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士文化”曾有过这种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今天已经失落。包括现在媒体报道的“虚”、“假”、“空”,这对于中华民族带来的不止是物质的伤害,还有精神的伤害,现在的人们因为失去了“极认真”的精神,从而失去了做人的本真。今天要向大师所学习的,就是应该回到中华民族本有的真、诚、信的境界,这也是现在要去体悟大师为什么出尘的原因,这对于当今的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

让“谈宗色变”之风,不再刮起

卓教授最后说道,他研究宗教已经40年,经常不由感叹宗教文化的真谛、信仰精神的底蕴,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谈宗色变、不以为然,其实根本不懂宗教、不懂信仰。由此看来,弘一法师对于他们成为了一个永恒之谜。但是,如果我们不揭秘,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精神就没有希望。所以,今天对于弘一大师的研究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反思。回顾今天这个主题,思考当今社会强调的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对宗教文化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价和审视,要有一种创造性的弘扬,要回到弘一法师的身上,更透彻地体悟他的精神之魂。(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