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北大教授从“疫苗”事件,理解百年前一代才子为何出家?

2018-07-30 09:51:18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2018年是弘一大师出尘100周年,百年前的弘一法师身为时代先锋、教界楷模,颇为大公报关注,大师与大公报结下深厚的友谊。追古思今,百年后大公报新媒体平台大公网携手中国网等单位,联袂主办《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纪念弘一大师出尘一百周年系列活动。7月23日,弘一大师出尘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式在大公网举办,来自政界、学界、宗教界、书画界、艺术界等嘉宾领导雅士云集,共同缅怀弘一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对于“弘一精神”的觉悟与反思,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活动启动式上,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结合了当下社会热点“疫苗”事件,对弘一法师出尘缘由进行了个人观点的阐述,并提出了之于生命真实意义的相关思考。

北大教授从“疫苗”事件,理解百年前一代才子为何出家?

李四龙教授作主旨演讲

李四龙教授在仪式上指出,弘一大师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高僧大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佛学造诣、艺术贡献、学术贡献,不是一次会议能够详尽阐述的。仅是其“一词一曲”,就可以说是对佛教、对中国过去一百年艺术的巨大贡献。大众所熟知的著名歌曲《送别》,便是由弘一大师填词的,对于僧人而言,每人都应该会唱《三宝歌》,不会唱此歌的则难称“僧人”。

北大教授从“疫苗”事件,理解百年前一代才子为何出家?

弘一大师

李教授通过自身对弘一法师的思考,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有“风骨”之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几位特别值得缅怀的大师,分别是太虚大师、虚云大师和弘一大师。三位高僧各具特色,李教授简单地用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对他们的印象:由于太虚大师对于当下影响最大,所以乃用“功用”二字,虚云大师则是“心法”二字,而弘一大师则是“风骨”二字。

二、“出家”,绝非走投无路

今年,是弘一大师出尘一百周年,“出尘”意为出家。在李教授看来,本次会议非常重要,并且因为近日曝出了“疫苗”事件,所以李教授认为召开本次会议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温一下出家的意义。在绝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法师)那里,对出家的意义是模糊的。李老师虽然不是出家人,但他一直在努力思考着出家的意义,也包括思考贵为太子,将来本可以前程似锦,成为国王的佛祖为什么出家。

同样,李叔同先生出家的原因在于何处是值得思考的,他才华卓绝,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在世间的成就很大,在世间的责任也很大,但是他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绝不是一般人所言,“出家”是走投无路,混一口饭吃。所以他们出家的意义需要深究,李叔同先生出家,在李教授看来,与佛祖出家的原因类似。

三、有一种选择,叫寻求生命的“尊严”

当年,佛祖同他的父亲讲,如果您能回答我的一个问题,那我就不出家:“人如何才能够不老不病不死呢?”人都是要面对死亡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出家则需要舍弃,舍弃的是妨碍我们生命的种种“干扰”,有的人为了权力不顾一切,有的人为了财富不顾一切。

例如说吉林长生公司,李教授风趣地表示,应该改名叫“长臭公司”。因为他们为了财富而漠视生命。再比如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很多学者为了头衔,也是不顾一切,不择手。同样,这也是在漠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出家,李老师认为,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求生命的尊严,寻求在乱世如何保全生命的尊严,这才是出家的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四、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卑

李教授回望本次会议的主题: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他认为当下这两个词很流行。从李叔同先生出家这个视角,可以发现,李叔同先生是有自信的。他出家后改名为弘一大师,他的自信就是源自于他相信生命自身的价值!如今,很多人大多数时候把自信理解为“超过别人”。

李教授表示,其实这不是自信,是自卑。

很大程度上,现在表面上谈“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文化自卑”,确切来讲是“文化自迷”,因为人们不明白什么叫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价值,不是要超过别人,而是用每个人卑微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人类做点点滴滴的贡献,这才是自信!用个人毕生的努力去净化这个社会,为提振人类做一点贡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有自信的人也是很自律的,他会约束自己,约束自己膨胀的野心,约束自己财富的积累。所以,李叔同先生最后选择律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教授最后表达了想借这个重要的会议,对人人都能够反思李叔同先生出家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迷的期望。(作者系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娇